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投诉及服务电话:4000086999 
        媒体关注

 

一粒稻米加工的故事
北大荒米业从田园到餐桌的绿色保障

2011/7/26 10:55:34 本站原创 佚名 【字体: 浏览次数:

中国经济网哈尔滨7月25日讯(记者倪伟龄、通讯员刘晓波)七月流火,北大荒千里沃野万亩高产优质寒地水稻示范基地水稻新品种长势喜人。
       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黑龙江垦区三江稻米加工园区,只见稻壳烘干塔直指蓝天,员工们正忙碌,将一袋袋加工好的大米装上车,运往南方销区,米袋子上“好米源自北大荒”字样儿甚是耀眼……
       好米是怎样从田园到餐桌上的呢?
       据北大荒米业集团董事长徐耀辉介绍:近几年,北大荒米业率先在国内稻米加工产业领域探索发展低碳经济。从近年建设三江30万吨稻米产业加工园区开始,又相继建设迎春、卫星、友谊等7个30万吨的稻米产业园区,总加工规模为700万吨,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稻米精深加工企业集团。
       经过几年努力,该集团探索出从“良种选育-订单种植-反哺农户-精深加工-节能减排-产品研发”的低碳循环生产加工模式,围绕“米、糠、壳”技术研发路线,将稻谷加工中的衍生品“吃干榨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水稻从田园收获,经过剥壳处理后,稻壳用于生物质发电和水稻烘干原料。节省大量燃煤,减排的二氧化碳还作为减排交易;燃烧后的稻壳灰经研发,变成白碳黑和天然助滤剂活性炭;接着从米糠中提炼出米糠油、甾醇、谷维素、米糠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脱壳后的北大荒品牌大米进入消费市场再到消费者餐桌。
       实验数据表明,用稻壳烘干每吨水稻可节约24.5公斤的标准煤。总投资2340万元的北大荒米业稻壳替代燃煤供热项目,不但通过了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审批可实现碳交易,而且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且节约燃煤8万吨。
       北大荒米业集团已在虎林和友谊地区开工兴建了卫星、友谊30万吨的稻米精深加工项目。这两项目有利于提高当地发展清洁能源米业加工比重,使以稻壳和米糠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成为大量煤炭替代品。用这些生物质能源,友谊稻壳发电厂年可供电1524万度,产热供暖16.5万平方米;卫星和友谊米糠油厂在2010年全年出口米糠毛油5000吨,出口创汇可达500万美元。于2010年建设的二九O稻米精深加工项目中,两台25吨燃烧稻壳的蒸汽锅炉,解决了当地农场居民40万平方米的供暖问题。
       与此同时,北大荒米业30多家制米厂,发挥了产业链延伸的效益辐射作用,在推动稻米产业的升级中,生产每吨大米增值达800多元,极大拉动8万多农民增收。
       北大荒米业集团还采用严格的稻米加工准入机制和生产检测手段。检验中心不仅对大米物理指标进行检测,还检测稻米食味值、蛋白质、直链淀粉、胶稠度、脂肪酸值等多项指标,检测产品覆盖水稻、大米、玉米、大豆等农副产品,实现了食品安全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